联系我们
联系人:秘书处
电 话:137-7607-2872
地 址:苏州大道东278号领汇广场1幢1710室
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:中国经济二次繁荣要靠科技创新
来源:国际卓越运营协会发布时间:2018-04-12 09:52:36 浏览次数:341
2016年11月20日,第六届国际卓越运营年会在苏州金鸡湖顺利召开。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、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出席。
著名经济学家,美中双边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在出席此次活动的同时,也接受了网易的独家采访。
网易:中国2012年来经历了4次经济调整,却仍不容乐观,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寒冬已经到来。面对现状,您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处于何种水平?
向松祚:从经济学角度讲,通常有一个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完成了经济转型,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来拉动(国内市场是广义的,包括居民的消费、政府的消费。)即国内消费超过70%,出口国外的市场低于30%,说明经济已经从出口导向转向国内导向。如果消费拉动超过70%,说明已经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。但如今所谈的经济转型并非看上述两个转向。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超过60%,所以中国经济转型还没有完全成功。
网易:因此科技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?
向松祚:经济的增张,通常而言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张。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三大要素:土地、劳动力、技术。经济学家测量经济增长的依据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和科技投入。而科技投入本质上是效率问题,即将同样的原材料转化成为更多适合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和服务。比如世界第一台计算机,体积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那么大,但是功能却比不上现在一个小小的手机。这就是技术神奇的力量。技术第二个神奇的地方在于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的消耗,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最大的挑战之一——单位GDP的平均能耗约为日本的六倍。
网易:中国制造业以往以粗放型资源消耗为主,如今不断提倡科技创新,是否意味着已经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而有所转型?
向松祚:中国经济已经实现第一次跨越,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时间,补上了第一次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课。这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是传统制造业(比如重工业、重化工、汽车、电子等等)。这些初期都是能源消耗型产业。所以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是一个资源消耗型、能源消耗性和人力消耗型的发展模式,是一个“三低”的发展模式(即低劳动成本,低要素成本,低能源成本)。而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,加之百姓收入的亟待改善,中国的经济模式要从三低模式,从简单粗放依靠要素投入的模式转向依靠科技的模式。这就是总理经常讲的“提值增效”,而“提值增效”的关键就是科技。
网易:根据您上述所说,是否可以认为 “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二次繁荣”?
向:不是能够带动,而这时必由之路!没有别的路!
网易:之前您在参加某次会议的时候曾说道:“中国经济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原创能力不足。”那您认为现在中国企业科技发展正处于何种状态?
向松祚:客观来讲,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,我们国家几乎所有领域都在大步追赶。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,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。并且在追赶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造业体系。什么是完备的制造业体系?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产品,在中国都可以实现从零到最后的组装,很少有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。
在技术水平上,我们也初步追上了第三次(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)、第四次工业革命(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)。其中某些领域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地位,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差距依旧存在。
技术进步来自于何处?在经济发展的初期,可以通过引进、购买、消化、和国产化来实现,这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走的路——通过市场换技术,把市场让给别人,却无法学到核心技术。因此后期中国技术进步、经济转型的成功必须依靠于原创性的科技思想。
网易:中国经济的二次繁荣值得期待吗?
向松祚:当然值得期待。可期的原因正如习总书记所说——还有回旋的余地,有可以发展的基础。但是我强调的是,繁荣可期并简单。充满希望的同时,更需要有忧患意识。
上一篇:现场报道——精益技能大赛